呂忠達:大橋,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
2011-06-10 來源:浙江在線
我們經(jīng)常被問到這樣的問題,如果讓你排名,生命中最重要的會是什么?
親情,愛情,友情,這是最普遍的選擇。
現(xiàn)年48歲的杭州灣跨海大橋副總指揮、總工程師呂忠達“遭遇”這一問題時,一笑:“沒辦法,肯定是大橋。”
從2003年11月到2008年5月,4年7個月的日日夜夜,呂忠達和他的同事們克服一切困難,共同鑄造了杭州灣跨海大橋這條“海上長虹”。
現(xiàn)實中的呂忠達,一副江南才子的模樣,他有膽有識,既懂技術又懂經(jīng)濟,在橋梁方面,絕對稱得上是“達人”。
如今,大橋通車已3年多,呂忠達回想起那一段充滿激情和挑戰(zhàn)的日子:“正是堅信著”挑戰(zhàn)就是機遇,創(chuàng)新就是生命”,我們才戰(zhàn)勝了一個又一個世界難題。”
不滿紙上談兵,回寧波參加建設
我是土生土長的寧波人,1963年生于奉化。
我的專業(yè)是工程力學專業(yè),讀完研究生后,在一所并不怎么出名的大學任教,教的就是公路、橋梁建設。
1989年,我不再滿足于紙上談兵,辭去學校里的工作,回寧波參加家鄉(xiāng)建設。后來,我又在城市項目管理、質(zhì)量監(jiān)督、建設監(jiān)理多個崗位上摸爬滾打了數(shù)年。
1998年9月24日,招寶山大橋即將合龍之時主梁裂崩,輿論嘩然。36歲的我被點名調(diào)到寧波興業(yè)大橋有限公司擔任總經(jīng)理、總工程師、書記,三職一肩挑,負責“起死回生”。
當時大橋使用的建設技術的難度放在現(xiàn)在也算是很高,要修復更難,稍不注意就會引發(fā)二次事故,甚至整座橋都斷裂。我采集了大量技術數(shù)據(jù)、查閱了資料之后,制定了永久性處置總體方案和主梁局部拆除方案。
2001年6月8日,修復工程順利完成,招寶山大橋順利通車。
同年,杭州灣跨海大橋指揮部成立,還缺少一個關鍵的工程管理任務。后來,我經(jīng)過重重考察,被調(diào)到了杭州灣跨海大橋指揮部。
為減少海上作業(yè),大膽搭起“積木”
作為舉世聞名的三大強潮海灣之一,杭州灣建橋施工難度之大舉世罕見:浪高、流急、潮差大,且流向紊亂,小氣候變化無常……
不僅如此,杭州灣海底還會噴火,這就是以蜂窩狀分布,遍布于杭州灣的海底沼氣。
無論是鋼管樁還是鉆孔樁,一下去,不巧碰上了沼氣,沼氣就會噴薄而出,若是再碰上點點火星,就會熊熊燃燒,真可謂“一半是海水,一半是火焰”!
在這樣的情況下,我和同事們在技術上卻“膽子相當大”,敢闖敢試,在拿來國際先進技術的同時,強調(diào)創(chuàng)新試驗。
其中,我出了工廠化、大型化和機械化的設計施工原則。打個比方,就是把組成橋梁的樁基、橋墩、箱梁等部件當作“積木”,先在陸地工廠內(nèi)造好,然后再搬到海上“搭積木”,以此減少海上作業(yè)。這個思路,貫穿了杭州灣大橋建設的始終。
想法是“逼出來的”,有時“殺雞就要用牛刀”
要在這樣的地方造橋?qū)嵲谔y。杭州灣跟其他海域的情況完全不同,絕對不能想當然。我自己就經(jīng)歷過一次船舶走錨的危險,險些船翻人亡,當時的情景可以用驚心動魄來形容。
面對一次次看似“無解”的難題,我也有過近乎“崩潰”的時候。
當時,考慮到混凝土樁問題很多,海上風浪大容易被折斷,我們最終決定用鋼管樁。
但隨之問題又來了,要用多厚才行?有人建議采用美國舊金山大橋在地震后重建的數(shù)據(jù)7.5厘米。我很反對,我當然知道越厚越牢靠,但我們的財力不行。
另外,我們國內(nèi)自己不能生產(chǎn)這樣厚度的鋼板,還得進口,而且自己也沒有能力將這么厚的鋼板制作成鋼管。一番精算后,將厚度定為2.3厘米。
然而,這個厚度設計出來后向美國橋梁院士咨詢,卻立即被否定:太薄了,在沉樁的過程中就會出事。
但我的“牛脾氣”上來就是不信邪,為了這些數(shù)據(jù),我查過許多資料,還咨詢了當?shù)氐臐O民、船老大。
究竟行還是不行?誰說了都不算。
于是,我將兩個試驗樁打進杭州灣以探究竟,一年過去了沒有出現(xiàn)任何問題,事實證明這個厚度可行。很多想法就是這么被“逼出來”的,有時候“殺雞就是要用牛刀”。
希望退休后,將實戰(zhàn)經(jīng)驗整理出來
縱觀國際橋梁史,真正獲獎的大橋都是最簡潔且實用的,特別是歐美國家的不少大橋都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。中國真正要邁向“強國”重在理念上的更改,不要為創(chuàng)新而創(chuàng)新,要從設計、施工、運行、養(yǎng)護全方位來考慮,做到“以人為本”才是硬道理。
如今,杭州灣跨海大橋共有6項專利技術、8項部級工法獲批,8項科技成果獲得省部級獎勵。另外,大橋工程獲得了250多項技術革新。
在杭州灣大橋竣工不久,我又投入到了寧波象山港大橋的建設中。
象山港大橋在技術上已經(jīng)沒有什么難題,那么,主要就是在施工方面努力再做精一點兒,爭取留下的遺憾少一點兒。
我的愿望是,在退休后能將這些年的實戰(zhàn)經(jīng)驗整理出來,留給后人作為參考,為中國橋梁的發(fā)展再做點實事。
總之,這輩子,我離不開大橋。(本文部分參考夏真所寫的《跨越》一書,深表感謝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