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藤學教授
對伊藤先生的采訪約在晚上。于是,伊藤先生甫一結束在重慶交通大學的講演,便不顧疲憊,同翻譯如約而來。
談及中日兩國建橋的差異,伊藤先生娓娓道來,謙和、從容,但卻語重心長。他說,中國正處于橋梁建設的高峰期,而這一過程,正是日本幾十年前所經(jīng)歷過的。但中國幅員遼闊,人口眾多,正處于高速發(fā)展階段,橋梁建設的規(guī)模更令世人矚目。但在較短時期內(nèi)展開如此大規(guī)模的建設,橋梁施工的質量尤應引起人們的格外重視。他談到,這些年來,他經(jīng)常造訪中國,參觀了長江上的一些大橋,許多的大橋處于很好的運營狀態(tài)中;但另外一些大橋,才運營十二三年,便出現(xiàn)了種種問題。
在日本的橋梁建設高峰期,也曾出現(xiàn)過與今天中國的橋梁建設類似的問題,如混凝土橋梁的裂縫,鋼橋的設計缺陷而導致的疲勞問題等。但由于日本在橋梁建設中較為重視質量控制和運營管理,施工期也能得到保證;因而總體來說,未出現(xiàn)大的問題。
近年來,橋梁新技術的發(fā)展日新月異。相較于當年之日本,橋梁科技界涌現(xiàn)出許多新的概念與想法,固然值得稱道;但一些新理論還未經(jīng)實踐檢驗,實際應用時便增大了出現(xiàn)問題的概率。這也正是他所擔心的。
談及今天的中國,正在大規(guī)模地建造海灣大橋。伊藤學先生說,在建造海灣大橋的時候,要注重抗風性能的研究。在平地、在高山,或是海面上,風對建筑物的影響千差萬別。因此,我們在修建跨海大橋時,如果確定有抗風方面的需要,從形式上,可選擇一些抗風性比較好的橋型設計;并在結構上增加一些抗風的設施,如阻尼器等。做結構研究,不能夠單純憑理論來計算,還必須借助經(jīng)驗來判斷。做橋梁抗風設計時,還應請了解當?shù)貙嵉仫L狀態(tài)的專家,給出切實的建議。
關于橋梁的景觀美學,伊藤先生笑談,橋梁是實用為主,應該主要把錢花在工程結構上;但一座橋往往需要使用上幾十年甚至上百年,如果把它修得十分難看,對看著它的人,也實在是很不公平的。但是,從另一方面來說,重視景觀不一定要在景觀上多花錢。如果是出色的設計師,在保證橋的實用性和安全性的同時,可以做到不多花錢,就將橋設計得更加美觀;而不是在橋上多做些附屬物,以提高其美觀性。伊藤先生認為,中國的南京長江大橋與南京長江二橋、三橋就是很好地將結構與景觀完美結合的例子。
整個采訪過程中,伊藤學先生一直非常耐心而誠懇,在談及現(xiàn)有青年工程師的困惑和迷茫時,他在紙上寫下:“努力最重要”,來勉勵年輕的中國橋梁網(wǎng)和它的讀者。
他說,人們的能力并非與生俱來,而是在實踐中,通過對新事物、老事物的認識和理解,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,最終才能達到質的變化。“紙上得來終覺淺”,年輕的工程師們,一定要深入現(xiàn)場,了解實際,并多聽取有經(jīng)驗的前輩們的意見和建議,才能加深對事物的理解。
他說,今天他去重慶交通大學講演,親身感受到中國年輕一代橋梁學生的熱情和求知欲,深為感動。相信中國橋梁的未來十分值得期待。
采訪末了,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,一字一句認真地對我們說:“積極、正面、專業(yè),這是從事任何行業(yè)所應有的態(tài)度。大家一定要懷著積極的心態(tài),樂觀努力地前進!”
伊藤學先生簡介:生于1930年,早年留學美國,1959年獲工學博士學位,日本東京大學教授。曾擔任國際橋梁與結構工程協(xié)會前主席、日本學術會議會員、日本風工程委員會委員長、日本鋼結構協(xié)會會長、日中科學交流協(xié)會理事、日中道路橋梁技術學會會長等職,還擔任了日本許多著名世界級大橋建設委員會的委員長或委員。發(fā)表論文近二百篇,出版專著二十余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