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到江蘇看武進 來到武進看寨橋
2012-09-13 來源:中國橋梁網(wǎng)整理
生活在武進,處處好風景,天天看武進,談古又論今。在武進南部有一個鄉(xiāng)鎮(zhèn)叫“寨橋”,它是根據(jù)一座古來的橋梁而命名的。如今,這座橋雖然已是一座十分普通的水泥橋,但要說起這座橋名的由來,還得追溯到2500年前的春秋末期。
今天的《家園》,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寨橋的故事。
寨橋古名“蠡塘橋”。元朝末年,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部隊曾經(jīng)在此設立軍寨,所以后來改“蠡塘橋”為寨橋,并一直沿用至今。但說起之前的名字“蠡塘橋”,那還暗藏著一段千古佳話呢。
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末期,當時中國諸侯割據(jù),分為148個國家,其中以齊國、晉國、楚國、越國和吳國五個國家最為強大,史稱“春秋五霸”。 建都在武進雪堰闔閭城的吳國,和國都在浙江會稽的越國稱霸中國東南部。兩國野心勃勃,都想征服對方。
當時勾吳國國君是吳王闔閭,他雄心勃勃,想征服越國,在公元前496年,由他親自率領的吳國精銳部隊去攻打越國,但是在這場戰(zhàn)爭中,由于大意自己受傷導致身亡。兩國埋下了深仇大恨。
都說,兩雄相爭,必有一傷。吳王闔閭的死,揭開了吳越兩國長達二十三年的的復仇、爭霸戰(zhàn),吳越相爭的歷史就此拉開了帷幕。吳王闔閭去世以后,由其兒子夫差繼位。公元前494年的春天,吳王夫差率吳國水路兩軍,在太湖西北的夫椒山迎擊來犯的越軍,史稱為“夫椒之戰(zhàn)”。最后吳國大勝,越軍潰敗,吳國乘勝追擊并攻破了越國的都城會稽。無奈之下,越王勾踐向吳國求和投降。三年后,吳王夫差不聽勸告釋放了囚在吳國的越王勾踐。
與此同時,我們今天要講述的主人公出場了。他就是當時陪同勾踐一起囚于吳國的越國大臣范蠡。勾踐回國后,大臣范蠡為其制定了針對吳國的“弱吳九術”, 部署長遠的復仇計劃。九術中之一就是“美人計”。他覓得美女西施和鄭旦獻給吳王夫差。也許是夫差貪色,也許是夫差覺得大事已定,從此他逐漸沉湎酒色,疏于國政,放松了對越國的防備。公元前473年,吳國終被越國所滅。而滅吳的第一功臣范蠡卻深感越王勾踐滅吳后“可與共患難,不能同安樂”的心胸,明智地選擇了急流勇退,暗中攜帶西施逃離越國。
根據(jù)史料記載,當時范蠡意帶西施是從蘇州背面的石湖上船然后向西進入太湖,由太湖過來進入我們延陵就是我們今天的武進,當他的船駛到我們的寨橋河段的時候,他為了防止后面的追兵和前面越境可能的攔截,就把他的船駛進了寨
橋河的叉河的旁邊的蘆葦蕩中。
據(jù)說,范蠡和西施兩個人隱居一段時期,待風聲少許平穩(wěn)后,就從寨橋河入滆湖,又從滆湖入旁邊的西蠡河逃往了齊國。后來,當?shù)氐娜藗兙桶逊扼缓臀魇╇[居的地方命名為“蠡塘”,并在蠡塘上架了一座小木橋,取名為“蠡塘橋”。
后來,蠡塘橋也成了周邊一大塊地域的名稱。直到元末明初,因為朱元璋軍隊的駐扎,蠡塘橋才更名為寨橋,直到今天。